1、2010年我系继续保持优秀的教学状况,教学成果不断涌现。顾祥林负责的“混凝土结构教学团队”获得上海市教学团队称号;苏小卒负责的网络课程“钢筋混凝土结构”获国家级精品课程。目前我系共有国家级和上海市教学团队各1个,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达10门,为全校各系之首。我系获2010年同济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、一等奖2项、二等奖1项,其中赵宪忠牵头申报的“建设本科教学实验平台,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”获特等奖;何敏娟牵头申报的“继续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”、张其林牵头申报的“建筑幕墙结构课程建设”获一等奖;谢步瀛牵头申报的“工程制图课程体系建设”获二等奖。
2、我系科研工作坚持基础性研究与工程应用性研究并重发展,2010年纵横向科研经费达到5914万元,其中纵向经费占33%,总经费比2009年增长了8%。陈以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1项,童乐为、李元齐、罗永峰、张伟平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4项,王伟、李素贞、宋晓滨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项目3项。李国强、熊学玉获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重点课题各1项
3、李国强负责的“多高层建筑钢结构抗震安全保障成套技术”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,肖建庄负责的“再生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与地震灾后重建示范应用”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。
4、何敏娟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。薛伟辰、肖建庄、陈建兵、张伟平、刘威、郭小农、李素贞、宋晓滨、陈涛、顾浩声等10位教师入选同济大学青年英才计划。朱慈勉、苏小卒、顾祥林、刘沈如、徐蓉、李元齐、张伟平、孙飞飞、史明华、黄庆华、楼国彪、胡志凌、龙仲芬、冯虹、俞国凤、蔡巽一、罗佳明等17位教师获得同济大学各类教师奖教金。顾浩生、刘沈如获同济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;吕茫茫、刘匀评为同济大学优秀实习指导教师。
5、我系成功主办“国际薄壳和空间结构学会2010学术年会”、“第七届历史建筑结构分析国际会议”、“第二届工程废弃物资源化与应用研究国际会议”、“《建筑结构学报》创刊30周年纪念暨建筑结构基础理论与创新实践学术研讨会”、“第十五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”、“第20届中国高耸结构学术交流会”、“第5届中国木结构学术交流会”等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,创办系“文远讲坛”,有效促进国内外以及研究室之间的学术交流。
6、我系信息化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又有新发展,全新改版了系网页,建立了“教师信息管理系统”,可及时获取、统计、提供全系教师在教学、科研、国内外交流、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的数据信息。
7、我系建立“新任教师科研启动”、“青年教师参加国际会议”、“教师举办国际会议”等资助体系,大力推进了学科建设和国际交流。
8、我系与美国奥本大学成功开展中美本科生联合毕业设计。首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正式启动,28名研究生赴上海现代集团、同济建筑设计院、上海建工集团、中建八局等单位参加半年以上的专业实践。我系研究生足球队获得“2010年同济大学“新生杯”研究生足球赛”冠军。
9、我系在团队建设的同时加强对研究室、教学管理室、试验室的绩效考核,经对18个研究室考核评比, “钢与轻型结构研究室”获得“绩效一等奖”,“空间结构研究室”、“鉴定加固与数值仿真研究室”分别获得“绩效二等奖”,“高耸结构研究室”、“多高层钢结构及钢结构抗火研究室”、“现代混凝土结构生命线工程研究所”分别获得“绩效三等奖”;经对6个教学管理室主任和1个试验室主任考核,“系外教学管理室”主任周建民获得最佳“教学组织奖”,建筑结构试验室主任吴明儿获得“试验室管理成效奖”。
10、我系土木建筑设计分院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,2010年设计费到款达到5100万元,合同额达到了6000万元,比2009年均增长了32%。系培训中心工作出色,为企业培训人才取得新成就,全年培训产值达到284万元。我系与企业科技合作研发中心又添新伙伴,继浙江精工、安徽富煌、上海怡昌、上海中达、上海邮电院之后,又与浙江巨匠集团成立系企研发中心。2010年这些企业资助的研究生奖学金、助学金总额达到15万元,共100名研究生获得资助。